十地品之三 發光地
佛子得聞此地行 菩薩境界難思議
靡不恭敬心歡喜 散華空中為供養
讚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愍念諸眾生
善說智者律儀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
是諸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異無差別
為欲利益諸群生 如是演說最清淨
一切人天供養者 願為演說第三地
與法相應諸智業 如其境界希具闡
大仙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進禪智慧
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淨行願皆說
時解脫月復請言 無畏大士金剛藏
願說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諸功德
爾時,金剛藏菩薩,告解脫月菩薩言:
佛子!菩薩摩訶薩,已淨第二地,欲入第三地,當起十種深心。何等為十?
所謂:1清淨心、2安住心、3厭捨心、4離貪心、
5不退心、6堅固心、7明盛心、8勇猛心、9廣心、10大心。菩薩以是十心,得入第三地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,住第三地已,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。所謂:
1無常、2苦、3不淨、4不安隱,敗壞、
5不久住,剎那生滅,非從前際生,非向後際去,非於現在住。
又觀此法
1無救、無依,與憂、與悲,苦惱同住,
2愛憎所繫,愁慼轉多,無有停積,
3貪、恚、癡火熾然不息,眾患所纏,日夜增長,如幻不實。
見如是已,於一切有為倍增厭離;
4趣佛智慧,見佛智慧(1)不可思議、(2)無等、(3)無量、
(4)難得(5)無雜、(6)無惱、(7)無憂,(8)至無畏城,
(9)不復退還,(10)能救無量苦難眾生。
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,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,
則於一切眾生生十種哀愍心。何等為十?所謂:
一、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。
二、見諸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。
三、見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。
四、見諸眾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。
五、見諸眾生煩惱稠林恆所覆障生哀愍心。
六、見諸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。
七、見諸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。
八、見諸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。
九、見諸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。
十、見諸眾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。是為十。
1.菩薩如是見眾生界無量苦惱,發大精進,作是念言:『此等眾生,
(1)我應救,(2)我應脫,(3)我應淨,(4)我應度;(5)應著善處,
(6)應令安住,(7)應令歡喜,(8)應令知見,(9)應令調伏,(10)應令涅槃。
2.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,如是愍念一切眾生,
3.知一切智智,有勝利益。欲依如來智慧,救度眾生,
4.作是思惟:『此諸眾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,
以何方便而能拔濟,令住究竟涅槃之樂?』
5.便作是念:
(1)欲度眾生,令住涅槃,不離無障礙解脫智;
(2)無障礙解脫智,不離一切法如實覺;
(3)一切法如實覺,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;
(4)無行無生行慧光,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;
(5)禪善巧決定觀察智,不離善巧多聞。
6.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,倍於正法勤求修習,
日夜唯願(1)聞法、(2)喜法、(3)樂法、(4)依法、(5)隨法、(6)解法、
(7)順法、(8)到法、(9)住法、(10)行法。
7 .菩薩如是勤求佛法。
(1)所有珍財皆無吝惜,不見有物,難得可重,但於能說佛法之人,生難遭想;
(2)是故菩薩,於內外財,為求佛法悉能捨施;
(3)無有恭敬而不能行,
(4)無有憍慢而不能捨,
(5)無有承事而不能作,
(6)無有勤苦而不能受;
(7)若聞一句未曾聞法,生大歡喜,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;
(8)若聞一偈未聞正法,生大歡喜,勝得轉輪聖王位;
(9)若得一偈未曾聞法,能淨菩薩行,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
(10)若有人言:『我有一句佛所說法,能淨菩薩行。汝今若能入大火
阬,受極大苦,當以相與。』
菩薩爾時,作如是念:『我以一句佛所說法,淨菩薩行故,假使
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,尚欲從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,親自受
取,況小火阬而不能入!然我今者為求佛法,應受一切地獄眾
苦,何況人中諸小苦惱!』
(11)菩薩如是,發勤精進求於佛法,如其所聞,觀察修行。
(12)此菩薩得聞法已,攝心安住,於空閑處作是思惟:『如說修行,
乃得佛法,非但口言而可清淨。』
佛子!是菩薩住此發光地時,
(1)即離欲惡不善法,有覺有觀,離生喜樂,住初禪;
(2)滅覺觀,內淨一心,無覺無觀,定生喜樂,住第二禪;
(3)離喜住捨,有念正知,身受樂,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,住第三禪;
(4)斷樂先除,苦喜憂滅,不苦不樂,捨念清淨,住第四禪;
(5)超一切色想,滅有對想,不念種種想,入無邊虛空,住虛空無邊處;
(6)超一切虛空無邊處,入無邊識,住識無邊處;
(7)超一切識無邊處,入無少所有,住無所有處;
(8)超一切無所有處,住非有想非無想處。
但隨順法故,行而無所樂著。
佛子!此菩薩心隨於慈,1廣大無量2不二,3無怨4無對,5無障6無惱,7遍至一切處,8盡法界、9虛空界,10遍一切世間;住悲、喜、捨亦復如是。
佛子!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,1能動大地;2以一身為多身,多身為一身,3或隱或顯;
4石壁山障,所往無礙,猶如虛空5於虛空中跏趺而去,同於飛鳥;6入地如水,履水如地;
7身出煙焰,如大火聚;8復雨於水,猶如大雲9日月在空,有大威力,而能以手捫摸摩觸;
10其身自在,乃至梵世。
此菩薩天耳清淨過於人耳,悉聞人、天若近若遠所有音聲,
乃至蚊蚋、虻蠅等聲亦悉能聞。
此菩薩以他心智,如實而知他眾生心。所謂:有貪心,如實知有貪心;離貪心,如實知離貪心;有瞋心、離瞋心,有癡心、
離癡心,有煩惱心、無煩惱心,小心、廣心,大心、無量心,
略心、非略心,散心、非散心,定心、非定心,解脫心、
非解脫心,有上心、無上心,雜染心、非雜染心,廣心、非廣心,
皆如實知。菩薩如是,以他心智,知眾生心。
此菩薩念知無量宿命差別,所謂:『念知一生,念知二生、三生、四生,乃至十生、二十、三十,乃至百生、無量百生、無量千生、無量百千生,成劫、壞劫、成壞劫、無量成壞劫,我曾在某處,如是名,如是姓,如是種族,如是飲食,如是壽命,如是久住,如是苦樂。我於彼死,生於某處,從某處死,生於此處,
如是形狀,如是相貌,如是言音。』
如是過去無量差別,皆能憶念。
此菩薩天眼清淨,過於人眼,見諸眾生生時、死時、好色、惡色,善趣、惡趣,隨業而去。
若彼眾生1成就身惡行2成就語惡行3成就意惡行4誹謗賢聖;5具足邪見及邪見業因緣,身壞命終,必墮惡趣,生地獄中。
若彼眾生1成就身善行2成就語善行3成就意善行4不謗賢聖,5具足正見;正見業因緣,身壞命終,必生善趣諸天之中。
菩薩天眼皆如實知。
此菩薩1於諸禪三昧、三摩缽底能入能出,2然不隨其力受生,
但隨能滿菩提分處,以意願力,而生其中。
佛子!是菩薩住此發光地,以願力故,得見多佛。
所謂:見多百佛,見多千佛,見多百千佛,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。悉以廣大心、深心,恭敬尊重,承事供養,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,一切資生悉以奉施,亦以供養一切眾僧,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於其佛所,恭敬聽法,聞已受持,
隨力修行。
此菩薩觀一切法,不生不滅,因緣而有;見縛先滅,一切欲縛、
色縛、有縛、無明縛皆轉微薄;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積集故,邪貪、邪瞋及以邪癡,悉得除斷,所有善根轉更明淨。
佛子!譬如真金善巧鍊治,稱兩不減,轉更明淨。菩薩亦復如是,住此發光地,不積集故,邪貪、邪瞋及以邪癡,皆得除斷,
所有善根轉更明淨。此菩薩1忍辱心、2柔和心、3諧順心、
4悅美心、5不瞋心、6不動心、7不濁心、8無高下心、
9不望報心、10報恩心、11不諂心、12不誑心、
13無譣詖心皆轉清淨。
此菩薩於四攝中,利行偏多;十波羅蜜中,忍波羅蜜偏多;
餘非不修,但隨力隨分。
佛子!是名菩薩第三發光地。菩薩住此地,多作三十三天王,
能以方便,令諸眾生捨離貪慾。佈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
如是一切諸所作業,皆不離念佛,不離念法,不離念僧,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、一切智智。
復作是念:『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、為勝、為殊勝、為妙、
為微妙、為上、為無上,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。』若勤行精進,於一念頃,得百千三昧,得見百千佛,知百千佛神力,能動百千佛世界,乃至示現百千身,一一身百千菩薩以為眷屬;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,過於此數,百劫、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。」
爾時,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:
清淨安住明盛心, 厭離無貪無害心,
堅固勇猛廣大心, 智者以此入三地。
菩薩住此發光地, 觀諸行法苦無常,
不淨敗壞速歸滅, 無堅無住無來往。
觀諸有為如重病, 憂悲苦惱惑所纏,
三毒猛火恆熾然, 無始時來不休息。
厭離三有不貪著, 專求佛智無異念,
難測難思無等倫, 無量無邊無逼惱。
見佛智已愍眾生, 孤獨無依無救護,
三毒熾然常困乏, 住諸有獄恆受苦,
煩惱纏覆盲無目, 志樂下劣喪法寶,
隨順生死怖涅槃, 我應救彼勤精進。
將求智慧益眾生, 思何方便令解脫?
不離如來無礙智, 彼復無生慧所起。
心念此慧從聞得, 如是思惟自勤勵,
日夜聽習無間然, 唯以正法為尊重。
國城財貝諸珍寶, 妻子眷屬及王位,
菩薩為法起敬心, 如是一切皆能捨。
頭目耳鼻舌牙齒, 手足骨髓心血肉,
此等皆捨未為難, 但以聞法為最難。
設有人來語菩薩: 孰能投身大火聚,
我當與汝佛法寶! 聞已投之無怯懼。
假使火滿三千界, 身從梵世而投入,
為求法故不為難, 況復人間諸小苦!
從初發意至得佛, 其間所有阿鼻苦,
為聞法故皆能受, 何況人中諸苦事!
聞已如理正思惟, 獲得四禪無色定,
四等五通次第起, 不隨其力而受生。
菩薩住此見多佛, 供養聽聞心決定,
斷諸邪惑轉清淨, 如鍊真金體無減。
住此多作忉利王, 化導無量諸天眾,
令捨貪心住善道, 一向專求佛功德。
佛子住此勤精進, 百千三昧皆具足,
見百千佛相嚴身, 若以願力復過是。
一切眾生普利益, 彼諸菩薩最上行,
如是所有第三地, 我依其義已解釋。
Comments